这里所谓存在哲学并非通常所指的存在主义(existentialism)的存在哲学(existential philosophy or Philosophy of Existence)(亦译生存哲学),而是存在之思(Thinking of Being)。
我们不妨称之为一种新的诠释,尽管对某些学者来讲,它更像是一个建构主义者的架构。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。
但心之所同然者(即理与义)之普遍性是严格的普遍性……此种心觉当然是超越的义理之心——纯理性的心。我们也可以说,他们分别透过康德和杜威视角来回顾和审视孟子学说。在这种情形中,潜在的、原始的事实和真相就会被牺牲掉。这就引出了我要说的第三点,即我们可以用何种标准来评价牟宗三在两种普遍性之间所作的区分。作者简介:刘笑敢,男,哲学博士,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。
我承认孟子不具有柏拉图式的普遍性意识,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强调的是每个[个体]的独特性,而不是诸如四端之类所有人共有的内容。在其《孟子与人性的过程含义》一文的结尾,安乐哲说: 另一方面,以过程诠释孟子,将会为中国提供基于杜威过程哲学的更为社群主义的民主模式,在这种模式中,人类自由的最大保障不是权利,而是繁荣的社群。孔子的态度极为鲜明,重礼仪而轻军旅之事。
(《老子·第三十一章》)老子讲究柔弱胜刚强的道理,譬如他说: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也。儒之柔的高明恰恰在于貌似柔弱实则刚强。一个人做他职分内的事,即为正。所以,他说: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这充分凸显了仁(道德)的自律性和内在性。
胡适举出的似乎最有力的证据无非有两条:一为所谓杀身成仁,二为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。章氏认为,就最一般意义言,儒之名盖出于需。
诚如《中庸》所言:虽柔必强。例如,子曰:‘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只有这种内省的功夫,才能使道德得以自觉地确立。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
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。故有德司契而不责于人。此乃君子小人在道器关系上的分野。这种反身性的姿态,乃是道德觉解的要求。
因为君子之人格,恰恰是源于对天象的模仿和效法。这正是儒家之柔性智慧的最为本然、也最为深刻的诉求所在。
所以,曾参曰:吾日三省吾身。所以,孔子曰:仁者不忧。
据汉代桓宽的《盐铁论》记载,代表儒家立场的文学认为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(桓宽:《盐铁论·本议》),并援引孔子的话,即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由此也可理解,孔子何以发出如此感慨:已矣乎。水的意象,乃德之品性的最恰当的表征形式。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。依照儒家的观点,作为人性的觉解,仁乃是目的本身,它具有内在价值,因而不能被用来充当任何作为他者的外在目的的手段。胡适有意接着章太炎讲,有《说儒》(1934年)一篇出。
道作为形而上者,并不为某一具体形制所拘,故不可名也。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赡也。
(司马迁: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)兵乃安全的保障,食乃生活的保障。契之不明,讼之所以生也。
道德的这种自足性,必然要求人们反求诸己,所谓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礼记乡饮酒义注:‘术犹艺也。
譬如,所谓子钓而不纲,弋不射宿。孔子说:听讼,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。程树德在《论语集释》中引《南轩论语解》:德立于己,则天下之善斯归之,盖不孤也。内省不疚也便是儒家所谓的诚之者。
儒的这个取向,在《论语》中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换言之,道德正确乃是政治正确的前提。
《广雅·释诂》:‘耎,弱也。反躬自省,检讨自己,要严格,而对他人则以宽厚待之。
由此足见儒家所秉持的价值取向的超越性特征。无敌于天下者,天吏也。
因之,在钱穆看来,说文:‘儒,柔也。孔子说: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孔子所谓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是也。纯然出于人所固有的本然之性的要求去行事,拒绝任何外在的诱惑和干扰,此之谓孔子说的直道而行。
许书句读,遂疑儒术尚柔,僢矣。孔子说:德不孤,必有邻。
落马首,穿牛鼻,是谓人。故有德者,必有其类从之。
在孔子看来,无讼才是一个社会的理想状态。安仁,仁乃是目的本身。
发布评论